民间投资增长迅速 民营工业比重提升 民企引领作用增强
民营经济成贵州工业强省“加速器”
本报讯(记者 田锦凡)“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三年来,在17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上,平均每天完成投资近10亿元,建成投产12个新项目。贵州经济列车一路高速前行,工业化是黔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强劲引擎。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任务,贵州民营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省经济发展大潮,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以其强劲的市场活力,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
民间投资助推贵州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已完成3560亿元,同比增速达35%;预计全年可完成民间投资5000亿元。通过开展贵州面向全国优强民营企业招商项目推介会、贵州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学习考察、“渝洽会”、南亚博览会、“民企进园区”、百名民营企业家东行取经等项目推介和对接活动,借助“5个100工程”、贵安新区两大平台,国际、国内民间资本以投资项目的方式来黔寻求发展。今年泛珠三角投洽会暨“酒博会”期间,共签约工业项目108个;仅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就累计签约项目1060个。曾经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贵州,正成为国际国内民资的重要选择地。
民营工业占据贵州工业半壁河山。近几年,“工业强省”战略推动贵州工业发展进入快速上升期,其中民营工业发力冲刺连跨三个台阶,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2010年全省民营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500亿元、达到579.44亿元,2011年迈上700亿元、达到784.80亿元,2012年一举跨过1000亿元大关、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1033亿元;民营工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34.7%提高到47%,年均增加2.46个百分点。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5.4%;民营工业企业有4022户,其中私营企业3746户,占全省工业比例分别为85.1%、79.3%。
民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通过对全省各类民营工业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分级培育,推动贵州民营经济实体扩规模、上台阶、创品牌,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老干妈、朗玛信息、益佰制药、金沙酒业、中天城投、永红食品等本土重点民企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增强,成为各自行业的支柱企业。富士康、娃哈哈、雨润、新希望等全国知名民企入驻后,则进一步增强了贵州民营骨干企业群体。截至今年6月底,民营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占全省工业从业人数比重达56.5%。
据介绍,按各行业民营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低,贵州39个行业可分三个类别:一是民营经济优势产业,如煤炭、酒、茶等资源类行业;二是民营经济一般产业,如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制造、加工类行业,三是民营经济弱势产业,如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基础服务等行业。贵州省经信委副主任、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龙超亚认为,该省民营工业在垄断性行业和高端产业上的发展仍较缓慢,要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鼓励民企进入各个产业的高端,形成以民营经济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或价值链,培育能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强势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