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良江:平凡岗位铸形象 磐石负重见精神
□彭 靖
26年,他轮换过不同工作岗位,但勤恳敬业的态度始终如一。在七星关区工商局市东分局,他顶着“老黄牛”、“螺丝钉”、“多面手”等头衔。他叫孙良江,用一名基层工商人员的实际行动证明,平凡岗位一样能迸发人生价值的电光与火花。
同事眼中的“老黄牛”
1987年,孙良江从毕节财校毕业后进入工商系统。26年来,少说多做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他认为,作为一名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若只在嘴上夸夸其谈,久而久之人将失去动力,事业也将失去活力,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业绩突出,2012年1月,孙良江被调到毕节市城区的市东工商分局。身为该分局唯一一名内勤,他初到岗时就立志把这项工作做好。内勤事务繁杂,对51岁的孙良江来说,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整理资料、撰写公文,常常会感到眼睛发胀、腰酸背痛。他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吃力,但想到若内勤搞不好,会影响全局多项工作推进,仍乐于接受安排的所有工作。今年7月11日,孙良江在清除花园杂草时不小心摔倒,造成左手腕骨折。医生给他的左手包上石膏挂在胸前,并要求卧床休息。但他觉得局里人少事多,同事们工作本就繁忙,不想再给单位增加负担。一出院,他马上赶回分局继续工作,左手腕的阵阵刺痛使他满头大汗,但他咬牙坚持,用右手在键盘上一个一个键地敲出急需的公文。尽管工作效率因此相对下降,但他每天都会提前到单位处理事务,及时上报各种材料报表。
一年多来,在孙良江的不懈努力下,该分局内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绩效评比中位列全系统前茅,他也被评为七星关区工商系统优秀信息员。
工作上的“多面手”
26年里,孙良江先后在4个工商所(分局)从事过不同工作。不管是奔赴一线执法办案,还是深入市场调解纠纷,他都在其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2009年,身为一线执法人员的孙良江在原杨家湾工商所工作时,查获一起涉嫌无相关证照销售成品油案件。当事人为逃避处罚,开始时不配合执法人员调查,在执法人员取得证据后,当事人又开始动起“歪脑筋”。先是趁孙良江与同事不注意时,将一条名烟放在执法车辆座位上,孙良江将烟送回后,当事人又在几天后数次想给孙良江及其他执法人员送红包,均遭到严辞拒绝。最终,案件得以顺利查办,当事人因其违法行为受到处罚。
孙良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集体为荣。在工作中,他细致入微地对分局内各种会议、学习及检查情况做好记录,并归纳整理以便如实填写各类报表,并使报表数据真实可靠、及时上报,做到在日常监管中有据可依、有证可查,使内勤工作的参谋和帮手作用得到了全面发挥。得益于他的细致和严谨,材料整理和电脑录入信息真正做到对口对应,便于分局领导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安排部署工作。仅今年上半年,他就认真拟写报送各种材料报表1450余份,各种新闻报道、政务信息126条,其撰写的新闻稿件多次被《贵州政协报》、《毕节日报》等媒体采用。
母亲膝下的好儿子
2012年4月,孙良江85岁高龄的母亲重病,看着躺在床上的老人吃不下东西,他内心十分痛苦,甚至有一种预感,这可能是母亲最后的时刻了,他决定陪母亲走完生命最后一程。但一个大难题摆在面前:若在家照顾母亲,工作怎么办?
为了既能照顾好病危的母亲,又能做好工作,他只好白天找人照看母亲,下班后赶晚班车打手电筒赶回老家。因为老人身体虚弱、发音困难,为方便照顾母亲,他就在床边放几个凳子,听到母亲晃动凳子,在沙发上打盹的他马上惊醒,一晚上基本睡不着。孙良江的老家在岔河镇沙朗村,离分局有60余里地,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坐上交通车。每到凌晨4点,他必须起床,安排人照看母亲后,就踏上上班的路。天还未亮,山间不时传来“夜猫子”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但他从未请过一天假,也没有迟到过。1个多月后,老人离世,孙良江请假把母亲安葬后,很快就赶到单位上班。
“平凡岗位铸形象,磐石负重见精神。”孙良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工商人的“精气神”。在他宽阔的双肩上,分明有红盾在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