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30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8-16


热血铸就历史丰碑

——龙里民兵团会战湘黔铁路纪事

□文/图 罗华文

  湘黔铁路横跨湘黔两省,全长900多公里,途经22个县市,从湖南株洲经湘潭至贵州省会贵阳。1936年国民政府就与德国签订修建湘黔铁路的借款协定,并进行初测,后因抗战爆发被迫终止。建国后,1958 年至1960年曾两次复建又两度停工。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三线建设”如火如荼,抢修湘黔铁路便是其中的重点工程。1970年8月湘黔铁路再次开工,湖南、贵州两省军民联合修筑铁路的大会战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组建民兵团

  1970年9月,龙里县革命委员会委(以下简称县革委)、县人武部组建湘黔铁路会战龙里民兵团(以下简称龙里民兵团)。由于之前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使抢修湘黔铁路重大战略意义深入人心,广大社员“踊跃报名参加。经过小队、大队、公社审核,挑选家庭成分好、政治可靠、身体健康的青年、能工巧匠加入筑路队伍,队伍所到之处,均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为了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 有的青年延迟婚期,有的弟兄姐妹相争,有的父子同时或轮流参加……
筑路队伍按部队建制,以县、区、社为基础,编成团、营、连,实行“思想革命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军事化管理。
  龙里民兵团团部领导班子成员由县革委、武装部委任,营级领导班子由区、公社武装干部和区革委的干部中抽调配备, 连级领导班子是由公社干部、民兵干部或从优秀的复员退伍军人中挑选配备的。李运才同志任民兵团团长,参谋长郭前安,团政治委员吕金杰,副政委谢洪。各营配脱产干部5人,每连配脱产干部2人,建立营党委和连队党、团支部,并设“湘黔铁路会战龙里民兵团司令部”,负责协调指挥铁路建设。此外,民兵团还组建医疗卫生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电影放映队等内设单位。

会战湘黔线

  1970年9月,龙里县第一批上线的民兵主要参加修建湘黔铁路(复线)麻芝堡车站至大南桥段。根据黔南州革委、都匀军分区指挥部分配给龙里民兵团的任务,第一批计划2000名常备民兵上线,季节性突击民兵根据情况需要而定,实行分期分批上马。11月,首批民兵已全部投入正线施工。12月,民兵团上线常备民兵达1920人。
  1971年元月,根据省革委、省军区首长 “大会战一百天,达到路基成形”的要求, 龙里再增季节民兵2000人(编二个营八至十个连)。这批上路的民兵,自带行李,一律徒步行军,每连自备一、二部马车作为生活用车。同年2月,龙里民兵团奉命转场修建新线,在五里桥工地集结补充兵员,总兵力达到3000人后,分乘大篷车到贵定观音阁。李运才、郭前安等率领新扩编的民兵团从观音阁野营拉练、一路高歌奔赴福泉马场坪,接替福泉民兵团抢修马场坪火车站工程段。时民兵团辖龙山、羊场、洗马、谷脚4个营,共16个连。
  抢修湘黔铁路时间紧、任务重,参战民兵“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刚到达工地就投入施工,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 没有宿舍就自己搭建工棚,营、连部驻沿线群众让出的民房。工棚均是竹木支架,以山草或油毛毡为顶,竹、芦席作墙的临时性建筑,极为简陋。工棚一般呈长条形,一字排开,两端开门,里面是通铺,中间为过道,为了增加入住量,民兵们自己动手用原木、竹子、抓钉等材料搭建简易的两层床,有的干脆睡地铺,工棚被称为“营房”。
  龙里民兵团纪律严明,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做到人不离工地,工地不离人,不畏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上线民兵原则上不许请假,如遇特殊事,须有相应的劳动力(生产队派人)顶替方可请假,连、营领导请假,必须经都匀分指挥部批准。就连春节,全体干部民兵都不回家,实现“湘黔铁路不通车,我们就不下线”的誓言。
  根据都匀分指挥部安排,龙里民兵团先后配合铁二局十四处、交通部第二铁路设计院一总队和铁五局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专业队伍主要担任桥隧等技术含量高的工程,民兵主要负责土石方挖掘、路基铺设等基础工程。面对成千上万的土石方,民兵以“愚公移山”为榜样,在缺少大型施工机械的条件下,开山劈石全凭钢钎大锤、锄头镐铲,搬运土石方靠手推车、轨道车、更多的是肩挑背扛。
  修筑铁路,对于民兵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对路基、土石方、中小桥、涵洞、档墙、护坡、房屋建筑以及运输便道、道碴、砂石用料等技术流程,民兵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互帮互学、拜师学艺,一切从零开始,高标准、严要求,按照施工规程,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施工。
  会战中,民兵团实行土洋结合,大搞技术革新运动,常常用“土办法”解决新问题。例如他们用硝铵、木屑、柴油按一定的比例自制炸药,以缓解炸药供应的不足,保证了施工进度,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不少资金。龙山营三连木工排民兵王连志等自制的木轮板车还获得技术革新奖,在全团推广。技术革新运动使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和民兵队伍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既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劳动能手,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民兵们感慨:“湘黔铁路建设不但是战场,而且是我们开阔视野、学习知识、练就本领的大学堂。”
  龙里民兵团心系群众,本着不占或少占农田的原则,决心 “宁愿多出几身汗,决不挖坏一分田”。如对二关坡、五里桥地段提出比较方案,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经过认真研究,从战备和保护农田出发,二关坡段采用开挖土石方较多的内线方案,五里桥采用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方案,仅此改动就给民兵增加上万个工。

火红的岁月

  在那火红的战备年代,谁也不甘落伍,各参战单位、个人写决心书、请战书,表达对抢修湘黔线的信心和决心。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当时会战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歌声嘹亮,轰隆隆的炮声、打夯和“抬大扛”的号子声此起彼伏的壮观场面。有的连队为了超额完成任务,夜间在探照灯下加班搞突击,凭的是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约占民兵团人数20%的女民兵也不甘落伍,难、险的工地上同样活跃女民兵的身影,“男女都一样,姑娘当石匠”。劳动中的民兵意气风发,欢声笑语,干劲冲天,他们豪迈地说:“我们挖的是土石方,打的是政治仗。”“参加三线建设,是光荣的任务,是最好最实际的战备演习”,以至后来把“民工”改称“三线建设战士”。由于苦干上进,不少优秀民兵在线上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羊场营4连女排班长张应秀说:“我参加民兵团时才17岁,当时父母不同意,认为这是男孩的事,女孩不出门为好,过去就想报名参加八七三三国防建设的,就因家里反对未成行,这次修湘黔铁路说什么也得参加。在铁路工地上,女同志与男同志承担同样的工作量,女民兵不但掌钢钎打大锤,而且还放排炮(十数炮一起点放的连续爆破),就连6个人一起使力才能操作的石夯,我们也照样打,没有人叫苦喊累,由于表现好,组织还介绍我加入共青团。”

支援大会战

  龙里县除人力支援外,全县工农业生产紧紧围绕支援湘黔铁路会战、搞好后勤保障来展开,县革委成立由杜启鑫、郭永一、罗明进等组成的支铁办公室,负责支铁工作,提出“后方要加紧生产,让前线民兵放心、安心”,从县直机关单位到各区、社、队层层落实支援湘黔铁路会战工作任务,全县上下“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坚决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大打人民战争,实行人民铁路人民修,全民办后勤的群众路线。”千方百计保障铁路会战所需的物资、器材和生活日用品的供给。
  根据铁路会战的需要,铁路沿线各地迅速、合理设置商业供应网点,实行“划段定点,分片包干”进行供应。每6公里分别设一个综合商业服务点和粮油供应点,按民兵和专业队伍总人数的0.5%配备商业服务人员,各网点开展“四好”单位、“五好”个人运动和“赛革命、赛团结、赛进步”的社会主义革命竞赛,建立“忠于毛主席的红色财贸队伍”。
  1970年,为了支援铁路建设,龙里县成立蔬菜公司,确保蔬菜供应。1971年元月6日,龙里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向黔南州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申请筹建水泥厂,“根据土法上马,先土后洋的原则,争取第一季度造出水泥,支援湘黔铁路和农业大会战。”铁路建设期间,县革委、人武部、支铁办等对筑路民兵多次组织慰问,1971年和1972年的春节,地方食品站杀猪,生产队群众打年糕、送腊肉支援民兵团。
  参加铁路建设的民兵,每人每月工资36元,“五匠”的工资每人每月38到40元(包括粮价补贴)。民兵每月工资36元的交生产队15元;38元的交生产队16元;39元的交生产队16.5元;40元的交生产队17元,由生产队评记工分,参加年终分配。民兵按每月实际出勤天数交队款,由民兵团统一扣交生产队,一般全月满勤的交队十五元(即一天5角),由生产队按同等劳动力评记三十个工(天)。“五匠” 按规定交队数比照计算处理。

永远的记忆

  湘黔铁路大会战,作为参战民兵来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旅程。现年75岁高龄原龙里民兵团羊场营营长岑跃奎回忆:修建湘黔铁路虽然很苦,但工地上总是山歌连连,大伙精神状态很好。生活上,民兵的伙食是以连为单位安排的,当时为减轻群众的负担,各连队自己养猪、开荒种菜,通常每两个礼拜或每月改善一次生活,杀猪会餐。每逢节日、开民兵大会或工程庆典,民兵团都要举行大型的文娱体育活动,各营、连都要出节目参加汇演,组队参加体育比赛。龙里民兵团最活跃的当数羊场营,因为羊场营里有170多名下放知青,他们有文化,善编节目,营里的板报、简报、标语等都出自知青的手。最难忘的是龙里民兵团在马场坪的一次大爆破,一次性用炸药80吨,可谓规模空前。记得放大炮的地方叫老豹冲(今马场坪火车站),由铁五局的爆破专家专门设计,为了万无一失,还向国防部申请使用特殊的“传爆线”(引爆装置),此次爆破,专家们设计6个药室,即垂直开凿6个直径1米,深10至15米的洞,洞与洞之间最远的相距27米,底部开挖横向的“鸡爪形”大洞,以便装药,由于洞太深,里面缺氧,还借生产队的风簸在洞口鼓风。为了这6个洞室,我们苦战了50多天。此外还专门安排几个连队在技术员的指导下配制炸药。待前期工作准备就绪,经技术员检测可容80吨药量后,方才组织民兵不分白天黑夜用箩筐把炸药挑上工地,装填炸药当天,就有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前往该地带守卫,严防敌特破坏。为了放这一炮,民兵团将附近老百姓及牲畜提前疏散到5公里以外的安全地带,干部职工远离1公里以外隐蔽。各洞装好炸药,布好导线后,用土回填并夯实。1971年10月的一天中午12点,龙里民兵团吕政委亲自合闸引爆,先看见闪电,之后巨大的山体被隆起,爆炸声才传来,场面令人震撼。据说这一炮是千里湘黔线最大、最成功的爆破,引起极大轰动,各级媒体相继报道,工程总、分指挥部及兄弟民兵团纷纷来信来电祝贺。
  1972年5月8日,入福泉会战的龙里民兵团完成铺轨通车,9月工程结束,龙里民兵团解散。有的民兵被推荐到工厂当工人或到基层参加工作,个别被组织推荐上大学,绝大多数回乡继续“支援农业大会战”。据不完全统计,在湘黔铁路会战的两年里,龙里民兵团有13人因公牺牲,其中,羊场营有两名贵阳籍知青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全团负伤的不下百余人。
  湘黔铁路在短时间内胜利建成,创造了让全国乃至世界惊叹的“湘黔精神”和“湘黔速度”。该铁路增加了西南地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通道,缩短了云、贵、川三省到中南、华南、华东地区部分省市的距离,这对巩固国防,促进大西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湘黔铁路是包括龙里民兵团在内的广大军民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丰碑。


1971年,龙里民兵团部分民兵在竣工的“人民在前进”涵洞前留影


奋战在湘黔铁路工地的布依族女民兵


湘黔线上民兵入党宣誓


1971年,龙里民兵团国庆工地文娱体育运动会


龙里民兵团誓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