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 中国梦
——写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之际
人类对其生存环境出现巨大危机的认知,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保护及变革行动,显得有些迟缓和漫长。从1962年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问世,表明人类首次关注地球环境问题,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但放在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看,过去50年只是极短暂的一段。正因此,人类对自己的拯救才刚开始,面向美好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5年前,当“生态文明”还只是概念普及时,“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以汇聚国内外官产学媒民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姿态,高调进入公众视野。5年来,会议的层级、规模、体式、机制及影响力逐年提升,成为贵阳、贵州走向全国、全球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今年,更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齐名早已享誉全球的“博鳌亚洲论坛”。
作为引领世界发展方向和潮流的全球理念,“生态文明”因何在偏居中国西南一隅、名不见经传的贵阳得以聚焦和发声?
单从经济基础和城市规模看,贵阳并不具备举办国际性活动的资本,但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享“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等美誉,此与“生态文明”的表层涵义迅速契合。党的十七大后,贵阳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把“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作为城市发展的统领推进,而非简单的环保。2009年,贵阳获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次年再获批为首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2012年初出台的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将贵阳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同年底出炉。以实在举措,贵阳有力践行了绿色经济、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内涵。
纵观活动主题不难发现,从2009年的“责任”、2010年的“行动”、2011年的“变革”、2012年的“转型”,到2013年的“引领”,其与时俱进、涉猎深广的探讨,以及凝聚精英智慧的“贵阳共识”,指引着全球绿色发展的前行路径。
而贵州独树一帜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实践,为贵阳提供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建立毕节试验区,推进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此后,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从省情实际出发找准了贵州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起得早”、“走得稳”、“跑得快”,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贵州乃佼佼者。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把贵州建成“东方瑞士”;省长陈敏尔说,良好生态环境是贵州发展的最大资本,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集约化、特色化、循环化发展,做到老百姓富、生态美。近年来,与“绿色贵州”相映成趣的是,全省经济增速排位升至全国前三,此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理念之最佳诠释。
应当说,“生态文明”既包含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科技及其工具、手段和成果、生态福利等物质文明内容,亦包含生态公正、生态义务、生态意识及法律、制度、政策等精神文明内容。而“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回应了社会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乃“中国梦”宏大诗篇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落户贵阳看贵州发展,推动区域绿色经济崛起、群众幸福指数更高、城乡居住环境宜人、生态文化广泛普及、生态文明制度完善,这与“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一脉相承,是为实现贵州“中国梦”的题中要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凝聚全民共识、激发全民行动,更需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之理念贯穿实际工作中。当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觉醒,“中国梦”不日将会变成现实。
(执笔:田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