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与苗族文化
□吴正光
在十二生肖纪年中,苗族同胞特别器重牛,认为“牛年”是最为吉祥的年头。苗家人长期与牛为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牛文化。由于历史上苗族没有通行的文字,其历史多以传说故事来“记载”。渔猎时代的传说,虔诚崇拜“盘瓠”;农耕时代的传说,虔诚崇拜水牛。民间相传,水牛与老虎是兄弟,水牛是哥哥,老虎是弟弟,这是经过一番殊死斗争得出的结论。在许多民族心目中,老虎最厉害,可用于避邪。但在苗族村民看来,最能避邪的不是老虎,而是老虎的哥哥水牛。最典型的例子是,用于连结门板的连楹(俗称“打门棰”),着意做成牛角形;腰门的上门斗,也多做成牛角形。苗胞认为,有牛把门,安然无恙,这种文化心态,与汉族贴门神十分相似。不同的是,汉族贴了门神夜间照样关门,而苗族有了牛角形连楹和牛角形门斗,吊脚楼上的大门便是日夜敞开的了。
苗族服饰中的蜡染、刺绣品,蕴藏着丰富的牛文化。苗族服饰中的牛文化,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大胆变形的,有极度简化的。凡此种种,皆因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不同部件而异。有的活龙活现地绘画或刺绣一头牛,而有的则只绘画或刺绣一个牛头,或一对牛角,或几个牛漩。苗族是个格外器重银饰的爱美民族。居住在雷公山麓的苗族姑娘酷爱“牛角形银冠”,将其视为勤劳、富有、美丽的标志。住在乌蒙山区的苗族同胞,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相对要差一点,几无银饰,多用长长的“牛角形木梳”作装饰,因此被人称为“长角苗”。苗族服饰爱仿生,苗族舞蹈也仿生。居住在武陵山区的苗族同胞,流行一种模仿水牛格斗的民间舞蹈,人称“斗牛舞”。舞者手持用篾条之类扎成的水牛头,手舞足蹈,作斗牛状,诙谐有趣。
苗族村寨节日众多,每逢节日都要祭耕牛,如同祭祀祖先一般。在相当多的苗寨中,用以祭祖的水牯牛,宰杀祭祀完毕,留下水牛角,当作亡灵看。代表亡灵的水牛角是不能随便触摸的。但不懂事的孩子可以例外,一旦幼童无意摸了水牛角,释为“孙孙和他爷爷玩”。在苗族村寨,人有节日,牛也有节日,叫做“牛王节”、“洗牛身”、“祭牛王菩萨”,等。有的苗寨,为了让耕牛过好自己的节日,给牛吃干饭,家人喝稀饭,实实在在地“省嘴待牛”。然而,光有牛耕田,没有龙下雨,照样没收成。因此,清水江畔苗族同胞插秧结束后过“龙船节”时,别出心裁地在龙头上安装一对水牛角,使其变成“牛龙”或“龙牛‘。他们认为,有了这种牛、龙合一的神物,既可耕田犁地,又能呼风唤雨,五谷丰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