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1388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5-30


天价粽子卖不动是情理之中

□春风

  今年端午节,粽子市场刮起了“节俭风”。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尽管有少量商家推出了售价近三千元的粽子礼篮,里面包含鲍鱼、红酒等“高档货”,但成交量却为零。在今年的粽子市场上,200元以下的礼盒才是主流。
  一个粽子礼篮就要三千元,其实主要内容不是粽子而是鲍鱼、红酒等“高档货”。“天价”粽子价值不在于粽子本身,在于消费者消费奢侈品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商家正是看重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才有了“天价”香烟、“天价”白酒、“天价”粽子之类的“天价”礼品。笔者认为,这样的礼篮卖不动实属正常,是因为商家一味地按部就班,没有看到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导致了自食其果。决定某种商品市场大小的因素有三:消费主体的数量、消费主体的购买力和消费主体的购买欲望。笔者认为,目前我们消费者市场对“天价”粽子市场已经产生了抗体和免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天价”粽子性价比差。性价比是消费者选择这个商品的重要因素。在同一商品市场上,倘若是价值相同的商品,消费者肯定会选择价格低的下手。而“天价”粽子在普通粽子面前,除了包装高档,没有其他可以与之竞争的资本。在“节约型”社会,物美价廉才更加吸引眼球,消费者已经不在乎包装和排场,注重的是实惠。
  二是消费主体数量和购买欲望减少。“天价”粽子的消费主体有两类人——行贿者和有钱人。先说第一类,八项制度明确指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吃拿卡要”、“过节送礼”这些都是过去式。他们都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知道高压线不能再抱着侥幸心理去碰了,自然就不敢再买了。第二类,虽说是有钱人,但是钱不是风吹来的,毕竟为了讲排场而吃“天价”粽子的人是少数,已经尝过“天价”粽子的不实惠,难道还要将钱扔进火堆里烧吗?
  三是消费主体的购买力减少。公家消费不敢买。“三公消费”必须公开透明,这样就制止了很多不合理的开支。谁敢拿三千元去买一个礼篮的发票去报账?私人消费买不起。三千元可以买一千斤糯米,是一家三口一年的口粮。在一般家庭,谁也没有这样奢侈消费的能力。
  在净化后的发展环境里,“节俭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因此,“天价”粽子卖不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