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138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5-17


独具特色的三穗苗族传统文化

□万昌胜

  三穗县南部寨头、巴冶、良上等地的苗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笔者在这里着重简述苗歌文化、芦笙文化、饮食文化等三种。这些文化都是三穗南部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创造得来的,是广大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歌文化。苗歌是苗族口头文学中最主要而且艺术性最强的一个部分,格律严密、寓意深刻、音韵平仄,歌词语言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为五言一句。一组咏唱词由两句相近的五个单词组成,即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反复。就歌的形式和内容来讲,苗族人把苗歌分为古歌和游方歌(也叫山歌、情歌)两类。
  古歌。古歌是苗族人最古老的文化。因过去苗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古文化只能通过古歌传承下来,成为苗族人的古文化。三穗县南部苗族传承下来的古歌有36首。如《开天辟地》、《枫木歌》、《十二个蛋》、《兄妹结婚》等。古歌是在节日或结亲嫁娶时进行,而且都是夜间对唱,所以苗族人把夜间唱(盘)的古歌称为“坐夜歌”。
  坐夜歌是由主人(或男或女)与客人(或男或女)对唱。从当晚9点唱起至第二天清晨才告结果。对唱论输赢,对输者批评,说是古文化还没传承下来;对赢者表示敬佩,说是有本事能把苗族古文化传承下来了。
  游方歌。游方歌又叫情歌或山歌,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最喜爱唱的歌,是群众文化的展现。在过去,苗族青年男女没有文化,男女之间的恋爱都是通对唱情歌后,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成双成对的。情歌为白天所唱,除节日活动期间对歌外,平时对歌的时间多为赶场天,以赶场天会友,以歌表达美好的祝愿以及纯真的感情和诚挚的友谊。歌声低昂清脆,优美动听,自然流畅,五言或七言为一句,随口便答。如初相会,男唱:“美貌姑娘在路旁,许是等候如意郎,如意郎君还未到,不妨与哥歌一场”。女答:“哥们邀咱女对歌,姐妹心宽了几多。哥哥不嫌妹妹丑,妹愿同哥对山歌。”这些既奔放,又柔情的山歌,坦率地表露了青年男女间情投意合的思想感情。
  芦笙文化。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每逢佳节,苗族人就吹笙跳舞来欢度,男吹女跳,芦笙场面庞大壮观,银波舞浪,是苗族人民群众文化的体现。吹奏芦笙和踩芦笙的人在芦笙场内,观看的人在场外,成百上千,少则千人,多则几千甚至上万人。
  芦笙一套6枝,有大芦笙、中芦笙、小芦笙三种。节日吹芦笙跳舞时,芦笙场上,中间有几位小伙子手持芦笙按着曲调有节奏地吹着、跳着,移动脚步向前左右吹奏,众多踩芦笙的姑娘们围着吹笙的小伙子并形成几层或十几层圆圈在跟随芦笙曲调面带笑容一时向右转,一时向左转,前向右移两步,回转向左朝前移两步,翩翩起舞。
  饮食文化。苗族人的饮食,蕴藉着诸多的内涵。苗族大多聚族而居,一个村寨或一个片区,往往就是一个家族,有着血缘关系。若有客人来,一家的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主人宴请时,在过去,主人不但邀请亲朋好友来陪客,其他的家族也派代表来作陪。这些代表也常常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带来,请大家品尝。在这些食物中,酒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陪客的主要食物。进入20世纪后期,凡来陪客的人就不带酒菜了。当主人陪客饮上数杯酒后,主人的儿媳们都来向客人敬酒。之后,主客才划拳打马,猜拳行令。为了加深友谊,宴席上主人和客人还要喝换杯酒。换杯时,主客二人必须站立,先右手递左手接,后左手递右手接,必须喝两杯。酒文化就是苗族饮食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