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灵顿郊外 《霍比特人》魔幻世界的源头
霍比特人诞生地
从惠灵顿的市区到米拉马只需20分钟,作为一国之都,这里多数时候不会发生堵车这种大都市司空见惯的情况。一条单车道公路甚至不需要过多的路标,沿着一边的山势与另一边的海岸线,公路曲折而多弯,车子行走其间,时而咆哮着爬坡,时而顺山势一路溜下。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即使是在被暖洋洋太阳晒得超级舒服的午后,也不会让人昏昏欲睡。一方面总是在拐弯,另一方面,沿路的风景也让人舍不得闭上眼睛。一边,深蓝色的海水总是向岸边涌来,一次次与嶙峋的黑色礁石相遇,白色的浪花时常有几米高;另一边,房子沿着山势错落而建,明快的颜色与好天气搭配得天衣无缝,在不经意的拐弯处,举头便可以看到面海的草地上,悠闲的房主正躺在自家花园的躺椅上看海。
从表面看,上述情景与新西兰任何一个宁静安逸的社区都没有区别,不过我们要去拜访的这个地方,却在世界电影界大名鼎鼎,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从开始与电影结缘到现在20年的地方,甚至在某些人心中,可以与好莱坞相提并论了。“瞧,路上那些游客模样的人,都是去威塔(Weta)的。”我的司机本森先生的家,恰巧就在米拉马附近。他口中所说的威塔,如今几乎是米拉马的代名词了。
威塔帝国
1993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与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理查德·泰勒、Tom Greamy创立了这家名为威塔的电影工作室,为电影拍摄提供电脑特效与后期制作,《纳尼亚传奇》、《第九区》、《阿凡达》、《金刚》,这些名头响亮的好莱坞大片的后期特效,全部由这家公司制作,而公司的三个创始人,如今也都成了好莱坞响当当的人物。不过令公司声名鹊起的,还要数之前的《魔戒》三部曲和如今如火如荼的《霍比特人》电影系列。“《霍比特人》的后两部,如今就在这里忙碌地进行制作,前几天,彼得·杰克逊一直都在亲自指挥。”此时我们已经进入威塔的院子,本森似乎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
如今的威塔被拆分成威塔数码和威塔工作室两部分,前者主攻电脑特效,后者则更专注于物理特效,两家公司又衍生出很多与电影相关的分支机构,音效、道具器材租赁、化妆、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营销……这些公司或部门分布在米拉马的不同地方,在电影制作期间,全都忙碌得不分白天黑夜,这与新西兰悠闲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多数部门都像其他任何公司一样,并不对外开放,而满足电影迷好奇心的任务,则交给了“威塔之家”。在这座白色二层小楼的院子里,一只黑色巨蜥横在路中,它的狰狞程度足以乱真,这足以给很多冒失鬼一个“下马威”——花园中的一个摆设,就已经逼真到了如此程度。
传统无可替代
威塔靠着高科技行走江湖,但《霍比特人》及之前的《魔戒》系列背后,还有凭古老的传统手艺无可替代的。作为电影的服装提供商,斯坦斯巴勒(Stansborough)用的可都是一百多年前的老机器。导演彼得·杰克逊说过,只有这种机器做出来的服装,才最像是那个年代穿的。巫师甘道夫的大斗篷,比尔博手持精灵剑时穿着的小西服外套,这些电影中出现的服装一一展示在斯坦斯巴勒的展厅中,而当作坊的大门徐徐打开的同时,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也一起敞开了……
长方形的车间光线昏暗,七八架模样不一、但都有百年历史的纺织机错落摆开,它们在不时发出滋滋声响的、有的忽明忽暗的白炽灯光源下显得颇为神秘。幸好有懂行的工作人员讲解,否则我对眼前这些古董级别的机器会完全摸不着头脑。这位向导的装束与眼前的氛围绝对般配——鸭舌帽、金丝眼镜、马甲的口袋垂下怀表的链子,这位先生就像工业革命时期英格兰纺织厂中的技术主管——100多年前英国纺织车间里的监工,他白衬衫的袖口挽着,好像随时需要动手处理机器的故障。只见他把机器的开关一开,伴随着隆隆的轰鸣,纺织机便运转开来,随着梭子的快速往来,纺线快速从线轴上滑落,经纬线有节奏地动起来,布匹便一点点地织在一起。“甘道夫先生的斗篷,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看看,多有质感。”在纺织机工作的时候,即便他凑在我耳边大声喊,我依然只能勉强听清只言片语,直到走出车间好远,那机器的轰鸣依然在耳边回荡,那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工业革命时代。
(据环球网)